
素材来源:经济日报
科技金融在线
“有一些用户由于信用卡逾期、网络小贷忘记归还等原因把征信“弄花了”,无法通过银行等渠道获取资金,不得不通过贷款中介办理贷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也是不法贷款中介围猎的主要客群。”
上周,媒体经济日报发文《斩断不法助贷背后利益链》,箭头直指不法中介。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有公信力、权威性的媒体。此次发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助贷行业有很大的影响。
01
分析打击贷款中介原因
文章分析有理有据,“事实上,监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一直在持续打击不法贷款中介,强化贷款中介服务广告管理,虽有成效但是仍有个别贷款中介借助网络钻空子。”
认为不法中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利用网络获客,无牌照引流;
2.中介服务名不副实;
3.与商业银行合作,推高借贷成本。
最后提出意见“从监管角度看,如何既能充分发挥助贷模式的灵活性,又能有效监管助贷商业模式,进而挤压不法助贷的生存空间,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监管政策。”
02
年底违规现象更为严重
这些年在P2P落没后,资本转行做助贷公司。助贷公司没办法直接放贷,是通过链接借款人的需求和银行的贷款产品,从中赚取介绍费和服务费。个别中介为了消化资质差客户赚取介绍费,用诱骗的方式设计套路贷,近年来许多金融消费者上当受骗,愈演愈烈。
“小额无抵押、随借随还、即时放款。”
没有助贷机构的帮助,征信花但有借贷实力的客户无法从银行借贷。但是鱼龙混杂的助贷机构,倒卖客户数据、发放高利贷、暴力催收、泄露隐私等行为屡见不鲜。让客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一到年底,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引起《经济日报》关注,提醒消费者注意助贷机构背后的陷阱。
03
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助贷机构
其实,助贷机构乱象今年也引起有关部门注意,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6月底围绕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召开业内交流会,并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就指出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包括诱导借款人超前消费、忽视债务风险、导致过度借贷;
②宣传“拜金主义”、“过度消费”等不良价值观;
③未充分披露贷款主体等信息造成金融消费者对信贷产品和平台品牌理解混同等等;
④部分助贷机构过度采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部分信息涉及个人隐私。
今年上海警方侦破利用助贷业务实施套路合同诈骗系列案。不法分子伪装成“贷款中介”,找寻征信不加的借款人,实行AB贷诈骗。致使许多借款人亲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信贷债务...
04
互联网助贷是全民需求
互联网助贷是全民需求应运而生,助贷机构能搞提高金融机构的放贷效率,通过互联网获客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本来是双赢的生意,但个别不法分子钻漏洞,设计套路及收取高昂的中介费、砍头息,让行业口碑急转直下,影响助贷中介的社会信任度。
合规才能长久,我们应该共同抵制非法套路贷行为!
05
《斩断不法助贷背后利益链》全文
推荐阅读
阅读 12